招賢納士網

企業如何搶回“失去的三年”?

發布于:06-01

在2023年,企業要找回“失去的三年”。但是,企業無法再依靠市場紅利了,只能依靠強悍的隊伍。強悍的隊伍有哪些共同的特征?所有優秀企業的老板和人力資源部門都應從這三個指標入手。


戰斗人員占比


這個指標是老板們最關注的,因為衡量的是企業究竟把多少員工頂到了“戰斗位置”,或者反過來說,多少員工當了與打糧食沒有直接關系的“后勤”。此指標越高意味著企業的組織設計越先進,人力投入轉化為業績的可能性越大。請注意這并不是要讓企業所有人都去打市場,而是要讓盡量多的人和客戶發生聯系,讓客戶的買單能影響他們的利益。

有意思的是,戰斗人占比隨著企業的存續時間,變得越來越小。這說明在創業期企業大部分人都在前線打仗,即使不在前線也在不停為前線輸送彈藥,就像戰士一樣在戰場上前赴后繼。


但隨著企業越做越大,業務越來越穩定,大企業病便會顯現,大家開始不愿打仗而要享受了。所以,整個組織設計就會往回縮,每類人員都想方設法切斷自己與客戶的關系,從而保障自己的穩定收益,不再以客戶為中心。


核心人才人力資源資本化率(CCRH)


這個指標以企業的少部分核心人才為對象,衡量了企業薪酬中真正的可變部分占比。這個比例越大,企業越有戰斗意愿。衡量人力資源資本化率一定要把重點放在核心人才上,因為公司絕大部分的業績都是由少量的核心人才創造的。

不同的企業隊核心人才的定義不同,那么該如何定義什么是核心人才呢?我們給一個比較簡單粗暴而有效的方法。某人的薪酬除以公司平均薪酬會得到一個倍數,這個指標叫“薪酬相對指數”,一旦數據超過X倍,那么這個人就是公司的核心人才。

大多企業都會出現兩個傾向:

一是核心人才隊伍不足,企業將薪酬平均化地分布在了員工隊伍中,導致核心人才屈指可數,大家都是大鍋飯心態,自然很難有人為公司付終極責任。

二是核心人才隊伍官僚化,企業為頭部人才支付了大量薪酬,讓他們成為“核心”,但因為薪酬中大量是固定部分,所以即使位高權重,頭部人才也不會為公司負責。

說白了,該指標就是識別企業是否“綁住了”核心人才。在計算該公司所有員工的人力資源資本化率時,發現一線員工之間的分配差距非常懸殊,同級別的員工收入差距高達近20倍。這樣的分布,拉高了員工平均收入,也讓其核心人才的范圍極度縮小。這部分人實際上就是樓盤的銷冠,而這部分人的薪酬結構中,浮動部分非??鋸?,不僅有績效考核,還有銷售提成、更有經營分紅。這種做法非常聰明,他們的核心人才人力資源資本化率表現非常優秀。

核心人才能力密度(CDT)

這個指標仍以企業的少部分核心人才為對象,衡量了企業在付出單位對價后能夠收獲到的核心人才的“能力值”數量。比例越大說明企業越有戰斗能力。

這里的關鍵在于“能力值”如何計量。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人才觀,尤其對于核心人才,人才觀一定要非常鮮明。實踐中,有的企業直接使用素質測評結果,有的企業使用績效結果模擬(如果他們的績效系統很精準的話),還有的企業將素質、學歷、年齡、職業資格等維度進行綜合考慮以形成“能力指數”……

各個企業的人才觀不同,但如果用一樣的計量單位,如百分制,這個指標是可以橫向拉通比對的,甚至不同行業也可以比對。如果把各企業間的核心人才能力密度進行對比,我們會發現,企業之間的差距還是挺大的。

那么,為什么有的企業人才扎堆呢?可能有人會說,是因為他們可能一擲萬金,老板夠豪放、有格局。

先不說這樣對不對,但至少持續性不強,所以從指標設計上就屏蔽了這個導向。人才密度不是用錢堆出來的,而是過濾掉投入規模,再看以單位人工成本投入來聚集、培養人才的效果。這個指標看的是企業對于人才賦能的真正效果。

大量中國老板都喜歡表現出求才若渴,遍尋大廠頭部人才。他們的邏輯是,頭部人才可以改變一個領域。這種思路沒有錯,但同時需要警惕的是,這類玩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人才隊伍狀態,需要做的事還很多。

明星人才的價格隨行就市,但人才隊伍里每個人的“能力單價”,才是企業人才隊伍的強大與否的關鍵。說白了,就是要看人才土壤和氛圍是否優秀,數據結果應該是核心人才能力密度。該指標完美地屏蔽了無腦砸錢請人才的特殊情況,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判斷自身的人才隊伍狀態。

指標之外的格局

戰略要定方向,業務要定路徑,但不能在組織與人力資源上落地的戰略方向和業務路徑毫無意義。沒有強悍的人才隊伍,企業只會在渾渾噩噩中隨波逐流,在疫情之后的復蘇里,一定會被強者擠掉。

從現在開始就重視企業的上述人才隊伍指標,以這類指標為指南,重構人力資源體系,提升人力資源效能。


聲明: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,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,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閱讀 313
勉费看国产妓女视频